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项目编号:121PRKXF654)
来源:郑州市科技局  时间:2014-09-22 16:24:13  

张文化   宋建国   李孝敏  李淑萍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摘要: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郑州市纳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17 118项,其中,包括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在内的5项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郑州市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着保护的公共性被忽视,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保护体制不健全;“文化土壤”流失严重,传承体系中断;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够,开发力度不足;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法制保障;非物质文化向旅游产业领域渗透力差,产业集聚力低等问题。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政府主导和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以人为本与活态保护,整体保护与原真保护等原则,切实做好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认定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对濒危品种的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加强宣传推介,普及教育,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突出原生态保护,打造精品工程,构建新的文化业态;重视公共性,挖掘经济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郑州文化链,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体系;加强领导,完善法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郑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对于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