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共3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过去3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中,上升31位,跃升至第72位……福建省厦门市正不断集聚动能,创新能力提升显著。
11月26日,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厦门科技创新始终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将科技创新力作为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使科技创新事业发生了系统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布局三大平台
近日,港澳台及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武汉大学厦门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伊朗(厦门)技术转移中心3家机构先后入驻厦门科学城Ⅱ号孵化器,有望为当地引入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自2023年启动建设以来,厦门科学城不断建设完善各项设施服务,吸引众多机构、团队入驻落地。
“厦门科学城致力于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来厦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目前,科学城中已有超过1800家企业落户。如今的科学城,正在由‘搭框架’向‘强功能’递进,研发产业加速向科学城集聚。”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颖介绍,厦门科学城已搭建起“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的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超级孵化器”。
厦门科学城是厦门布局的三大战略平台之一。近年来,厦门持续布局打造厦门科学城、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三大战略平台,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目前,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正筹划注册成立国际海洋负排放科技组织,设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合作基金,有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作为承载中国与金砖国家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已建成1个综合服务中心和2个示范园区,并具备入驻条件,正策划在全市布局“N”个特色园区。
集聚创新资源
“我们正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副书记、二级巡视员谢松介绍,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厦门率全国之先,开展未来产业培育。目前,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生物技术等6个未来产业列入厦门重点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成为推动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中,企业发挥着关键角色。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厦门先后出台“科技创新25条”“创新驱动9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等系列重磅政策,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转化应用高质量科技成果,引导加快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775家增加到2023年的4209家,净增超过3400家。
同时,针对当地创新资源不足短板,厦门先后与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驻厦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共建协议,启动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嘉庚、翔安、海洋3家省创新实验室,引进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所、腾讯等30余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和头部企业前往厦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在持续的资源集聚下,当地已培育出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等一批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区域创新力量的结构性调整。
谢松表示,下一步,厦门将持续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未来产业骨干企业、加快攻克一批对未来产业整体竞争力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示范产品、加速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