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喜心情大好。他的团队把小麦新品种“宁春64号”以“保底+分成”的方式技术转让后,竟然成了宁夏农业领域首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宁夏农林科学院正着力探索打破科技成果转化藩篱的新模式。“以往,我们的成果都是一次转化。而现在的新模式,则可以促进更多企业参与新品种的扩繁与经销,保证科研人员的心血能够在短期内大面积种植、示范、推广。”11月18日,张双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企业效益好,分给我们的提成就多”
11月11日下午,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二楼会议室,由该院农作物研究所主办的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和优良技术推介会如期举行。
现场非常热闹。参与人员除了10名科研人员代表,还有来自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通伏乡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来自河北石家庄腾运种业、宁夏杰农种业等19家企业的负责人。
当天,张双喜第一个上了台。作为宁夏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宁夏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他率先对“宁春64号”这一小麦品种进行了介绍。“这个品种最大的优势在于早熟、高产、优质、抗病。2021年生产试验时,平均亩产613.1公斤,相较‘宁春4号’增产12.2%,是目前我们育出品种里增产幅度最大的。”张双喜说。
不出所料,诸多优势让“宁春64号”在会上得到了宁夏自育出品种最多的民营企业——宁夏润丰种业有限公司的青睐。双方一拍即合,当场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
不过这一次,技术转让的形式不同以往。按照协议,该次转让由一次支付和品种转化后销售每年收益提成两部分构成:宁夏润丰种业有限公司先一次性支付10万元;品种转化后收益按年度支付,年度种子销售量在100吨及以下的,按照实际销售量每吨100元的单价计算;年度种子销售量超过100吨至1000吨的,按照实际销售量每吨50元的单价计算;年度种子销售量超过1000吨的,按照实际销售量每吨30元的单价计算。
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原来,宁夏企业种子销售能力目前还比较弱,春小麦品种普遍存在“以粮代种”现象。科研人员希望通过新机制带动更多企业形成合力,确保种源充足,进而大面积扩繁。
“另外,企业效益好,分给我们的提成就多。”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蔡进军认为,让企业前期以较低的成本去进行品种转化,在后期产生效益后,再按比例为科研团队进行分成。这不仅提升了成果的转化效率,还极大地增加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积极性。
“老百姓的腰包,也变得越来越鼓”
推介会当天,20个优新品种和6项优良技术相继亮相。而在当天,中国银行西夏支行推出的一款专门用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转的金融产品——“成果转化贷”,同样引人瞩目。
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罗成虎表示,这种“科研+企业+金融”的成果转化方式,非常有必要。“有的放矢,才能让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我们现在要求所有科研项目都与企业对接。”罗成虎说。
企业需要什么,科研人员就研究什么。这是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初心,也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之源。2022年秋天,一个名叫“宁芦1号”的芦竹新品种,其新材料及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以220万元金额成功转让,刷新了宁夏农业领域单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纪录。它是宁夏农林科学院作为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结出的硕果。
一直以来,该院坚持科技成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三步法,持续把院企、院地合作作为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途径。此外,该院还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连续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公开拍卖会,总结出科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9种模式,凝练一批推广实用、管用、好用的技术成果和生产模式。
项目实施有平台、成果转化有承接、科研投入有回报。宁夏农林科学院打通了科技成果迈入市场、走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宁夏杰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杰感慨道:“近3年,我们转化了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两个品种和一项专利技术,市场反响特别好。感觉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腰包,也变得越来越鼓!”
“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与企业家朋友一道寻找双向深度合作的最佳结合点、精准发力点,在农林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互惠共赢。”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刘常青表示。